它們,在周家嘴路4395號,每天從中環軍工路隧道往返浦西浦東,你也許未曾留意過它們——兩幢外表已呈深褐色的庫房建筑。
但如果你早些年還經常路過軍工路周家嘴路口,大都會抱怨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,冷凍車開進開出,甚至有人拉著一頭冷凍豬當街塞進小貨車……
這兩幢龐然大物與周邊的高架橋、居民樓、大學校園有些格格不入,但過往的半個世紀,這里一度儲存著上海近7成的冷凍品,被稱為“遠東第一冷庫”。即使是在關張前,這里依然以2萬噸的容量列在上海所有肉制品冷庫之首,年交易量70億元。
上月28日,兩座冷庫制冷所用的80噸液氨被全部車走,這個見證了上海副食品發展歷程的地方,結束了歷史使命。
他們,則是它們的守護者,50年來,換了一波又一波,最老的一批,已近古稀,明后年也將退休……
很抱歉,我們的照片中很少出現他們,更多聚焦了它們。1965年、1966年兩座冷庫先后建成,如今都到了“知天命”的年歲,但走進儲存量2萬多噸的“兩兄弟”身體內部,各“器官”仍很健碩,斑駁的墻面密密麻麻布滿了制冷管。
“這些無縫管是從德國進口的,用了50年,一點問題沒有!”總長度超過百公里的管道,保證了冷庫50年來每天24小時不停歇運轉,溫度始終保持在-18℃。
確實,從落成以來,這對冷庫親兄弟一干就是50年,365天、每天24小時從未停歇。這樣的任勞任怨造就了一個有一個的輝煌,這里曾被譽為遠東第一冷庫,早些年被用來存放戰備物質。
改革開放后,這里又成了上海乃至華東老百姓的大冰箱,鼎盛時上海市場近7成的冷凍品都來自這里,“最厲害的時候,上海人家里請客一桌10道菜,8道菜的材料在這里放過……”
冷庫西面原先還有一條鐵道線,長長的月臺仍舊保留著,冷凍品可以通過鐵路直接運輸;上世紀末,鐵道被拆,取而代之的是冷凍品批發市場,到今年停業清場時,里面有200多戶商家。
“最早的老板,可以說都是騎著自行車進來擺地攤的,最后都是奔馳、寶馬開出去……”其中的不少人,就是靠從冷庫“搬磚頭”的方式起家,如今已是諸多知名冷凍品牌的代理商,背靠申宏冷庫乘涼的時代一去不復返。
當然,高負荷運轉的背后,是高風險。液氨作為有毒化學品,冷庫剛建成時周邊是荒地一片,隨后,居民樓、大學校園、甚至是中環高架都拔地而起,這些人員密集場所反倒把冷庫團團圍住,80噸液氨成了定時炸彈,搬遷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,直到今年,有關部門終下“狠心”。
在液氨車間的醒目位置,至今還放著一排防毒面具,上面已是一層灰。車間主任劉玉明告訴我們,這里極少掉鏈子,“管道上偶爾出現一些漏點是有的,但大的泄漏事故,一次沒有!”這份自信來自于堅持,在這里工作幾十年,這群車間工人落下的“職業病”便是噪聲侵害,設備全部開啟時,整個人都感覺心慌,每年體檢他們都會特意留心心肺功能。
劉玉明今年59歲,從1986年進冷庫到現在已近30年,明年他也將退休,而在申宏冷庫,和他一樣臨近退休年紀的老員工不在少數,他們見證了這座冷庫的過往輝煌,如今只有一個心愿,“不管這里將來派什么用場,希望能辟開一小塊地方,開個展覽,記錄下這段顯赫的歷史?!?br /> 再見,申宏冷庫。再見,這個繁忙了半個世紀的路口。